2019年人教版历史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综合测试卷四
1、选择题
1.新中国成立时,世界已进入核年代。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:“大家国家非常大,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……唯一的出路只有尽量吸取海外先进成就,走自己研制的道路。”中国跨入核国家年代开始于( )
A.20世纪40年代 | B.20世纪50年代 | C.20世纪60年代 | D.20世纪70年代 |
2.“秦的统治虽然这样短命,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”。材料中“深刻且持久的印记”主要指( )
A.皇帝规范 | B.打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 |
C.修筑了万里长城 | D.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|
3.从“中体西用”到“托古改制”,从“三民主义”到“民主科学”,导致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升,中学地位渐渐降低是什么原因主如果( )
A.常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| B.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|
C.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| D.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|
4.东周时期(公元前8—公元前3世纪)是中国历史进步中要紧的一段,是强国、革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。在此期间( )
①铁器、牛耕推进农业经营方法的转变
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
③旧规范衰落与新规范确立的巨变时期
④塑造了通往南亚、欧洲的海陆交通线
A.①② | B.②③ | C.①②③ | D.①②③④ |
5.据《梦溪笔谈》记载,张咏任崇阳知县时,因“民不务耕织”而唯以植茶获利,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,改种桑麻。有人入市买菜,他怒斥:“汝村民皆有土田,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?”这反映出,宋代( )
A.官府垄断茶利,商业环境恶劣 | B.农副商品较少,货币用率低 |
C.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| D.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更加低下 |
6.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觉得:“西洋立国,有本有末,其本在朝廷政教,其末在商贾,造船制器,相辅以益自强。”这表明他( )
A.倡导“中体西用” | B.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|
C.觉得造船、制器无关紧要 | D.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规范 |
7.王安石上书宋神宗:“陛下即位五年,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……其议论最多者,五事也:一曰和戎,二曰青苗,3日免役(也称募役),四曰保甲,五曰市易……免役之法成,则____________。”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( )
A.农时不夺,而民力均矣 | B.寇乱息,而戚势强矣 |
C.贷贿通流,而国用饶矣 | D.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|
8.产品经济有所进步之后,罗马人口剧增,出现了“高楼大厦”,而意大利半岛又常常发生大风,因此在阳台上、屋檐下堆置、悬挂物件总是导致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。所以大法官规定只须有人在房子堆置或悬挂物件,即便尚未导致伤害,市民也都有权告发,法官可以判处房子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。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( )
A.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| B.社会进步促进罗马法的健全 |
C.罗马法看重经济安全 | D.罗马公民法已进步为万民法 |
9.孔子觉得,“过犹不及”,“君子和而不同”,“执两用中”。亚里士多德觉得“美德乃是中庸之道”,如“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”。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置解准确的是( )
A.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法 | B.都推崇民主规范 |
C.都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| D.都倡导使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|
10.下列思想家的倡导中最早反映了明清时期年代需要的是( )
A.君主专制是“天下之大害” |
B.政治上要“趋时更新” |
C.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 |
D.反对“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” |
11.这是某位同学在学习儒学进步史的过程中制作的示意图。其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( )
A.A | B.B | C.C | D.D |
12.“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性,大家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己家里门前雪,不管别人瓦上霜的人,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”。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。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( )
①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
②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
③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部分人的民主
A.① | B.①② | C.①③ | D.①②③ |
13.文静复兴、宗教改革、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运动,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目前( )
①进步了人文主义精神
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
③起到了思想解放有哪些用途
④一定量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步
A.①②③ | B.①③④ | C.①②③④ | D.①②④ |
14.到1952年底,新中国已打造多所俄文专科学校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,很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。这是国内当时( )
A.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| B.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|
C.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| D.国家进步策略的需要 |
15.王国维在《殷周规范论》中说,天子诸侯的传承,立贤之利过于立嫡,人才之用优于资格,之所以不需要这个办法来替代,是由于容易发生争执,其弊将不可胜穷,这表明长子继承制( )
A.是理想的权力继承规范 | B.意在防止出现权力纷争 |
C.有益于选拔出色继承人 | D.不符合历史进步的规律 |
16.意大利人布鲁尼(1369—1444年)的《佛罗伦萨史》,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,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闻和奇迹,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。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意大利( )
A.理性主义占据主导 | B.宗教改革正在进行 |
C.人文主义时尚 | D.无神论已经兴起 |
17.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:“人是万物的尺度,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。也是没有者没有的尺度。”与其哲学思想一样的国内古时候思想家的言论是( )
A.“我心即宇宙,宇宙即我心。” |
B.“阴阳二气充满太虚,除此之外更无他物。” |
C.“物类之起,必有所始。荣辱之来,必象其德。” |
D.“自修则人不能以非理相加” |
18.加尔文曾说:“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,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,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生活。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:国家与教会。二者不应混同……由于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。”为此,加尔文倡导( )
A.打造政教合一的政权 | B.没收教会的财产 |
C.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| D.确定公民的等级 |
19.“何谓三民主义呢?简单地说,便是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。详细地说,便是民族主义、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。……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,是为人民求幸福的。”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( )
A.三民主义的首要条件是达成民族独立 | B.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分人权 |
C.三民主义的核心倡导是民权主义 | D.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|
20.《汉书·高帝纪》载,刘邦令“举民年五十以上,有修行,能帅众为善,置以为三老”,“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,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,复勿(免除)徭成。以10月赐酒肉”。这一举措表明( )
A.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| B.重视推行道德教化 |
C.官府打造养老机制 | D.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|
21.有人如此评价商鞅及其变法,“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的彻底的改革家,他的改革不只限于当时,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。”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进步的影响的叙述,正确的是( )
①客观上有益于中国结束分裂,走向统一
②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后世奉行的基本经济政策
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大行于世
④对人民实行从精神到肉体的严格控制,成为后世帝王的统治原则
A.①②③④ | B.①②④ | C.③④ | D.①②③ |
22.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觉得“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,哲学家派别之众,其所探讨问题之多,范围之广,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,气象之蓬勃,皆以子学年代为第一”。子学年代哲学繁盛是什么原因( )
A.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造 | B.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|
C.中央集权规范最后形成 | D.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|
23.汉元帝在做太子时,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“文法吏”,便劝谏说:“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,应该起用儒生,实行德政。”汉宣帝勃然变色,斥责道:“汉家自有规范,本以霸王道杂之,奈何纯以德教,用周政乎?”这表明当时( )
A.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| B.儒法对立现象紧急 |
C.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| D.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|
24.1902年梁启超在《新民说》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:“国家如一公司,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……朝廷由正式成立者,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,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。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,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,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。”这段话( )
A.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| B.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|
C.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| D.提出了救亡图存需要 |
2、综合题
25.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日常的一件大事。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,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:“魏朝甚盛,犹曰五胡。正朔相承,当在江左”,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,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“正朔”的所在。但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,回到梁朝后看法大变:“昨至洛阳,始知衣冠士族,并在中原,礼仪富盛,人物殷阜”,承认南朝自愧不如。
——摘编自樊树志《国史十六讲》
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,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,尤其是孝文帝大定姓族,移植门阀士族规范,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,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讲,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。凡此种种,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,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,导致北魏统治飞速由盛转衰,归于灭亡。
——摘编自郝松枝《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—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》
依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怎么看有什么变化?结合年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重要原因。
材料二的看法与材料一有哪些差异?你是不是赞同材料二的说法,请简要说明理由。
26.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 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,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。太祖开宝四年,于广州置市舶司,后来又于杭、明州置司。元祐时,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。其法:海船载货来的,先十税其一,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,则必领卖给官,由官再发卖,其出海的商人,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,请给官券,违者没入其宝货。
材料二 对于国外的贸易,则元朝较宋朝,更为注意。市舶司共有七所,世祖初定江南时,沿海地方,到外洋去贸易的,其货都十分取一,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,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,都要由市舶司查验。至元二十年,始定抽分之法……其所获之息,以十分为率,官取其七,所易之人待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交易。
材料三 清朝的开海禁,是在公元1685年,于澳门、漳州,定海,云台山归处,都设立税关。公元1757年,只许在澳门—处……税则上、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,无名目的东西就愈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,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与普通商人直接交易,所有货物都要卖给“公行”,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。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,不做交易不准到广东,做交易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,需要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。要进禀帖,需要托公行代递,不能和官府直接。
——以上材料皆源于吕思勉《中国通史》
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常识,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一同点。
依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常识,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征。怎么样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。
27.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需要。
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年代,农村公社、井田规范已经分崩离析,这使他耿耿于怀。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策略时,他一直说,要施仁政,而“仁政必自经界始”,也就是说,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规范。孟子关于井田规范有如此的描述:“方里而井,井九百亩,其中为公田,八家皆私百亩,同养公田,公事毕,然后敢治私事。”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,每家农民需要优先一同耕种“公田”,然后才能耕种自己家里的“私田”。因为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目的“私田”,所以过着没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。
——摘自樊树志《国史十六讲》
材料二 ……因此,黄宗羲不只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,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“困苦富民”过甚的行为,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法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,需要国家在新的年代条件下恢复古时候“井田制”的精神。
——摘自吴根友《“工商皆本”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》
依据材料1、二并结合所学常识,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倡导。
依据材料1、二并结合所学常识,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同实质。
答案
1、选择题
1. | 【答案】C | |
2. | 【答案】B | |
3. | 【答案】B | |
4. | 【答案】C | |
5. | 【答案】C | |
6. | 【答案】D | |
7. | 【答案】A | |
8. | 【答案】B | |
9. | 【答案】A | |
10. | 【答案】D | |
11. | 【答案】D | |
12. | 【答案】A | |
13. | 【答案】B | |
14. | 【答案】D | |
15. | 【答案】B | |
16. | 【答案】C | |
17. | 【答案】A | |
18. | 【答案】A | |
19. | 【答案】D | |
20. | 【答案】B | |
21. | 【答案】A | |
22. | 【答案】D | |
23. | 【答案】A | |
24. | 【答案】C |
2、综合题
25. | 【答案】变化: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。 赞同:全方位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,滋生腐败,加快了北魏政权的灭亡。 或:不认可:经过孝文帝改革,北方经济渐渐恢复,促进了民族融合,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进步奠定了基础。 |
26. | 【答案】一同点:海陆并举,以海路为主;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大管理;政府有成熟健全的税收管理程序;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;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要紧来源。 |
27. | 【答案】倡导:孟子:从形式上恢复井田制;进步个体小农经济;以温饱型社会经济水平为目的;等额分配社会生产资料。 黄宗羲:封建专制规范不断强化;产品经济进步;土地私有化、兼并现象常见。 实质:以民为本。 |